斗牛娱乐平台官网-黄庭坚《砥柱铭》高清.完整.鉴赏学习版
你的位置:斗牛娱乐平台官网 > 新闻动态 > 黄庭坚《砥柱铭》高清.完整.鉴赏学习版
黄庭坚《砥柱铭》高清.完整.鉴赏学习版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59 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黄庭坚(1045——1105)是北宋文坛与书法领域的巨擘,晚年创作《砥柱铭》,代表黄庭坚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,也承载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与个人精神追求。  

图片

《砥柱铭》创作于黄庭坚晚年贬谪时期(约1094-1095年)。他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,被贬至黔州、戎州等地。

黄庭坚以唐代魏征的《砥柱铭》为文本进行书写,既是对魏征刚直品格的追慕,也是对自身“心如砥柱”的精神自喻。

傅申教授认为黄庭坚在贬谪期间多次书写《砥柱铭》,赠与后学晚辈,既是对抗逆境的心理支撑,亦是对儒家士大夫气节的宣扬。  

魏征写作《砥柱铭》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与无私精神,黄庭坚借此文抒发对“中流砥柱”式人格的推崇。

图片

北宋中后期,党争激烈,士人常以书法寄情明志。黄庭坚选择这一文本,既契合其个人境遇,也呼应了宋代文人“尚意”书风的思潮——即通过书法表达心性与哲思。  

此卷自宋代起历经王厚之、贾似道、项元汴等藏家之手,明清时期流落民间,后辗转流入日本,最终于2010年以4.368亿元天价拍出,创中国书画拍卖纪录。其流传过程充满传奇,如明嘉靖年间黄家宅邸遭火灾,唯此卷幸免于难,被视为“神灵护佑”之物,更增添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。  

黄庭坚书法以“长枪大戟”的独特风格著称,其行楷书《砥柱铭》集中体现了他在笔法、结构与章法上的革新。  

笔法顿挫奇崛,有篆籀气韵。黄庭坚早年师法周越、苏轼,后受颜真卿、怀素及《瘗鹤铭》影响,形成“中宫紧收、四缘发散”的结字特点。

在《砥柱铭》中,他大量使用藏锋逆入、回锋收笔的篆籀笔法,线条浑厚如“屋漏痕”,横画多取左低右高的斜势,捺笔则如“利刃出鞘”,锋芒毕露却收放有度。

傅申教授通过比对黄庭坚其他作品,指出其独特的“也”字上钩与捺笔特征,成为鉴定真迹的关键依据。  

图片

《砥柱铭》单字结构以中宫为核心,笔画向外辐射延伸,形成“长枪大戟”的视觉张力。例如“禹”“德”等字,横画舒展如舟楫荡桨,竖画则如松柏挺立,既有怀素草书的奔放,又融入楷书的庄重。这种结构既打破了唐代楷书的匀称范式,又避免了过度狂放,体现“擒纵有度”的美学追求。  

全卷600余字,字距紧密而行距疏朗,形成“密不透风,疏可走马”的布局。

黄庭坚通过字形的欹侧变化与墨色浓淡交替,赋予作品节奏感。其行笔迅捷却不失沉稳,如“汤汤方割”一句,线条连绵如江河奔涌,书卷气与豪迈感并存。  

图片

《砥柱铭》是黄庭坚存世极少的鸿篇巨制之一,且内容与魏征原作结合,兼具文学与书法双重意义。

从书法审美角度,其书风融合楷书的严谨与行书的灵动,开创“大行楷”新范式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明代文徵明、清代何绍基均受其启发。  

部分学者(如裴光辉)曾质疑此卷为伪作,理由包括鉴藏印章矛盾、墨色偏淡、个别字形与黄书习惯不符等。然而,傅申教授通过笔法细节、题跋流传及历史文献考证,力证其为黄庭坚真迹,并指出书法家的创作存在阶段性变化,不能以单一标准否定整体。例如“禮”“祝”二字“示”部误写为“衣”部,实为宋代书家常见的笔误,王羲之、颜真卿亦有类似案例。  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黄庭坚通过此书,将个人命运与士大夫精神熔铸于笔墨,成为宋代“尚意”书风的典范。其作品提醒后人:艺术的真谛不仅在于形式完美,更在于精神内核的传递。  正如傅申所言:“真迹固然珍贵,至善摹本亦是文化血脉的延续。

《砥柱铭》是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,其笔法之奇崛、结构之张力、章法之灵动,至今仍为后世晚辈提供无尽审美参考。它凝结了黄山谷晚年的艺术探索与生命体验,见证了中华文化中“士人精神”的永恒价值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